大型活动

标题: 关于中途离职、被开除、被撤职、被裁、请假、末位淘汰等非正常人员结算说明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admin    时间: 2017-8-31 13:17
标题: 关于中途离职、被开除、被撤职、被裁、请假、末位淘汰等非正常人员结算说明
关于中途离职、被开除、被撤职、被裁、请假、末位淘汰等非正常人员结算说明


一、参考  关于车展外聘服务费结账结算说明  完成1,2,3,4,5,6,7,8 的流程

二、如下为非正常人员结算的单独需要的附件流程:

1、加入非正常人员的群组   备注你在群内昵称 展馆展台岗位姓名  如5.2馆奔驰礼仪张三




2.班长和督导文字确认此人工作状况给予评价,因何离职。跟班长的微信对话,评价,截屏的照片,发在本微信工作组

3.找班长要考勤表照片,并在照片上标注本人的位置,这个照片,发本微信工作组

4.如有借用保安、保洁、车美物资装备,与司务长交接后,给予凭证,截屏的照片,如借用了展商证,交于督导,督导确认,有截屏的证据

5.本人写明工作情况,离职原因,应结服务费金额
  结账用支付宝和账号(不用其他结账方式)
  如上所有信息,请务必书写完毕,得到班长和督导确认

6.根据工作守则(合同),确认是否有违反 工作守则  五大条令五大条令:如下为链接,请点击进入
1、安全条令  
2、考勤条令  
3、着装、仪容条令  
4、行为、举止条令

5、保密和竞业禁止条令
处分的规定

7.指导员只支付不正常人员的服务费

8.如上缺少任何一项,造成结账延迟,后果自理。

正常人员服务费由公司财务向各通信员督导支付

关于不服违约处罚,可以申请申诉
点击下载

大型活动 申诉、救济说明.docx (14.06 KB, 下载次数: 1906)


非正常人员结算,根据合同:

         考勤条令: 乙方原因中途离职,服务二日及二日以下的,服务费充公。超过二日的,减少二日服务费(展期在6天及以下的,则为1日),余款进行结算。中途离职系提前12小时告知的并得到甲方通信员、指导员及以上级别人员批准的,如果12小时之内告知离职,按照旷工对待。
          请假、私自找人代替、开除、旷工和中途离职的,如门禁卡被录入影像、指纹、居民身份证信息等被实名制后,造成他人无法再次使用此门禁卡,需要赔偿门禁卡价值、如消耗门票补偿门票费用,领取物品等未交接给对口负责人,或者因为中途离职带离物品服装造成他人无法及时使用,赔偿物品服装费用。记过、请假、私自找人代替、开除、旷工和中途离职的,系未有客户投诉和扣款的情况下进行的服务费支付,但是如遇到客户投诉或扣款,甲方将停止支付任何服务费,待甲方的客户投诉明确量化扣款金额并支付给甲方后方可支付,如扣款超过乙方服务费,则甲方将对乙方进行追讨。请假、私自找人代替、开除、被撤职及中途离职者对于非正常的人员结算,,结账将按照本合同正常结算期限再延长3-60个工作日.

12)乙方的培训费、彩排费、各类补助、奖金、推荐人佣金等(如有),只结算给全勤的且完成所有服务,履行合同所有义务,没有违约行为的人员。如果乙方迟到早退累计达到600秒以上,或乙方原因缺勤任何一项(量体、试装、定妆、培训、彩排、正式工作、超时工作等任何一日)、未到、被记过、撤职、开除、中途离职等,不结算本条所示各项的所有费用,符合合同约定的病假请假无违约金,但此条所示的费用,不进行支付。


请假、私自找人代替、开除、被撤职及中途离职者对于非正常的人员结算,,结账将按照本合同正常结算期限再延长3-60个工作日.









作者: admin    时间: 2017-9-2 12:00
更多信息详见考勤条令




检查


我是本次的舞蹈人员,我在本次展览演出的活动中因临时受朋友委托帮朋友顶场,同时接了两个展台的舞蹈演出,犯了严重的错误。在事情发生后,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,我深感自己问题严重,同时接了两个展台的活动,对两个品牌方和活动举办方,造成了深刻的影响,我深感对不起品牌方和举办方对我的信任和期望,同时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,在团队中造成不好的影响,我深感对不起关心我支持我的队员。


从事发到写下这封忏悔书,我深深的进行了自我反省和自我评判,对自己的职业素养、道德和团队意识进行审视,思想慢慢得到转变,态度逐渐端正。我深刻的认识到,作为一名舞蹈演员,我应该用更好的职业精神规范自己,应该充分考虑活动时间,品牌之间是否存在利益冲突等问题,不应该鲁莽行事,对大家造成损失和伤害,为此再次向品牌方和举办方道歉。同时没有给队员做好示范,对团队造成负面影响,只顾自己的得失,没有考虑到大局的利益,为此再次向团队的其他成员道歉。




2021年大众舞蹈









欢迎光临 大型活动 (http://daxinghuodong.com/bbs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2